中文名称: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河北省教育厅
主办单位:河北省教育厅
创刊时间:1979
出版周期:双月刊
国内刊号:13-1301/G
国际刊号:1009-9115
邮发代号:
刊物定价:160.00元/年
出版地:河北
时间:2024-09-06 11:16:55
在论文的选题与撰写过程中,“扣帽子”现象屡见不鲜,其典型特征在于,未经深思熟虑便将国家宏观政策作为研究的前提,而缺乏对政策的深入剖析,或者盲目地套用理论框架,却未考虑其与研究问题的契合度及问题的独特性。此现象不仅渗透于政策与理论的应用之中,也常见于对研究现象的草率归类或过度简化。长此以往,这将严重制约研究者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分析能力,进而削弱研究的原创性及其实践应用价值。因此,本文归纳了四种常见的“帽子”类型,并分别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规避策略。
一、四种常见的“扣帽子”误区表现及其成因剖析
基于稿件审阅的实际情况,目前在论文选题或写作中出现的“扣帽子”类型及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,以下将逐一探讨其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。
(一)为突出研究的实践性,过度强调宏观政策
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论文,能够确保研究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性。因此,不少作者在写作时,倾向于在选题上凸显某一国家宏观政策,如“双减”政策、创新创业教育政策、“普职分流”政策等。然而,在论文的具体内容中,不少作者或是机械地套用国家政策、方针、指导思想,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深入分析、独立思考以及创新;或是完全脱离政策背景,将研究内容置于“政策前后”的框架中,而这对选题或论文内容的成立并无实质性影响。
具体而言,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生硬地套用政策,论文中大量直接引用或转述政府文件内容,缺乏对这些政策如何影响或适用于研究问题的深入解读和分析;二是忽视地方性和特殊性因素,将国家层面的政策普遍化应用于所有情境,未充分考虑地区差异、行业特性、文化背景等因素;三是目的性过强,导致学术价值被忽视,写作时过于强调符合政策导向,从而削弱了研究的学术性和创新性,使研究变成了单纯为迎合政策导向的任务完成,而非真正推动知识边界的发展。例如,在《“双减”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探究》(《甘肃教育研究》,2024年第6期)一文中,尽管作者研究的是“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”,但这一研究在“双减”政策之前便已存在,若将该文选题与论文具体内容中的“‘双减’政策”相关论述摘除,并不影响该文的论述。
(二)为提升论文的理论性,冠以理论视角
这主要指作者在选题或正文具体内容中,虽然提及或声明采用某一理论框架或理论视角,但实际上并未深入挖掘或充分应用该理论来指导研究,导致理论与实际内容存在脱节的现象。
具体而言,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理论引用表面化,仅在题目、引言或文献综述部分提及理论名称,但未详细解释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,使得理论的引用显得肤浅且缺乏深度整合;二是理论套用机械化,将理论作为一种模板强行套用到研究中,未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性对理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深化,导致理论与研究内容之间存在生硬对接,缺乏有机融合;三是缺乏基于理论的深入分析,虽然提及了理论视角,但在分析问题、解释数据时,未能深入运用该理论的视角进行论述,使得理论的价值和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。例如,在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构逻辑与路径—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》(《呼伦贝尔学院学报》,2024年第2期)一文中,作者虽在题目、前言及部分正文中提及“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”,但在对“路径”的实际论述中,仅简单提及“构建行动者网络”,而构建路径则几乎完全为作者个人主观论说,未能依据“行动者网络理论”展开,脱离了这一理论框架的范畴。
(三)为追求论文的前沿性,借用热门概念
为了追求关注度并提升论文研究的前沿性,不少作者会选择当前社会及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作为研究对象。然而,这种选择往往过分强调研究的时效性,却牺牲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性、系统性和深度。此外,热点也会随时间快速变化,如果研究仅聚焦于短暂的热点,可能很快失去其相关性和影响力,无法形成长期的学术对话和积累。
具体而言,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浅尝辄止,对热点话题的探讨仅停留在表面,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,内容往往是对已知信息的简单汇总或重复;二是题目或正文各级标题醒目但内容空洞,论文标题刻意包含当下流行词汇或热点事件,但正文内容却未能深入剖析该热点,更多是对热点现象的描述性陈述;三是研究框架或内容通用化,由于追求时效性,主要内容观点往往较为通用和简化,可能直接套用已有研究,未针对热点问题的独特性进行适配和创新。例如,在《ChatGPT对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》(《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》,2024年第3期)一文中,作者选择了时下热门的ChatGPT作为研究对象,探讨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影响。然而,从论文摘要呈现的主要观点来看,将“ChatGPT”替换为其他教育技术层面的概念,如“信息技术”,主要观点依然成立,并不受影响。
(四)因科研能力局限性,套用已有研究
对于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学者或科研基础薄弱的学者而言,他们可能尚未完全掌握所在领域的前沿动态,对领域内现有研究的全面理解和批判能力有限。因此,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套用已有研究。
这在论文选题策划环节尤为常见,其典型表现为问题设定雷同,即选题直接模仿已有研究,缺乏新意,研究的问题、目标与已有研究高度重合,缺乏独创性。例如,“军队院校侦察情报理论课教学的数字资源嵌入及其规约”这一选题中,“军队院校侦察情报理论课教学”仅是一个大帽子,因为其研究的本质还是“教学的数字资源嵌入及其规约”,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,难以出新。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“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教学测评中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衔接:可能与可行”这一选题中,“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学习教学测评”也仅是一个大帽子,其实质上研究的是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衔接”,只是换了个“帽子”——思政课评测。从写作层面来看,若选题出现上述问题,那么在最终的研究结论上,其内容往往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简单复述,提出的建议也是老生常谈。
二、论文“扣帽子”误区的纠正策略
针对上述论文选题与写作中出现的四种“大帽子”类型及其成因,可通过以下四种写作理念与实践方式予以转变。
(一)树立学术研究追求理论贡献的理念
在论文写作中,我们应首先找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,然后选择自己的方法或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研究,最后得出自己的观点。而这个观点应针对需要解决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而言,并与文献批评中的内容相对应,否则我们的论文便是失败的。之所以如此强调,是因为所有的论文都必须是理论创新。对我们而言,研究问题的切入是理论的,即对已有研究或理论进行评价,因此我们的创新、贡献也必然是理论的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在论文写作中,若要迎合国家的某一项大政方针政策,研究者不仅要把握政策的字面意义,洞悉其背后的政策逻辑、时代背景及长远规划,更应坚持批判性思维,基于严谨的实证分析,通过数据支持、案例研究等方法,细致考察政策的实践成效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空间,从而展现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。在这一过程中,可以先从实践中观察,发现某一政策在施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,然后查阅已有文献,了解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已进行了哪些研究,进而发现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,并着手解决。
以《学校如何执行教育政策——基于米特-霍恩框架的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个案研究》(《教育发展研究》,2024年第8期)为例。2017年,基于孩子放学早、家长下班迟的现状,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。然而,由于课后服务在全国范围普遍性地快速推进,学校在政策执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方面的问题。针对这一实践问题,该文作者通过文献梳理后发现,“研究者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,对某一项政策问题进行整体思辨,囊括了从政策的制定到执行和影响等多个方面,而对微观层面政策研究关注不够,尤其是缺乏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建构”(图2),并指出“政策的制定者们就必须更多地接触实践者、考虑实践因素和实践效用”,最终提出“学校如何执行教育政策”的研究问题。
(二)实现理论与研究融合互嵌的三个关键点
在论文写作中,为避免简单扣上某一理论视角的帽子,应在理论选择、文献综述或研究设计、论证分析三个环节都对所选理论有所交代,使其内嵌于自身研究论证的全过程之中,确保论文的理论部分和内容部分不是简单的拼接,而是有机的结合,使理论成为理解研究问题和解释研究结果的重要工具,而非仅仅作为装饰或形式上的附加。
首先,在策划选题择定理论环节,应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及需要,选择与其紧密相关的理论,确保理论的选择不是出于流行或表面的原因,而是基于其对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解释力。在此,可参考艾伦·雷普克在其著作《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》中提出的“询问‘五个W’问题以评估每个理论与问题的匹配度”。其次,在文献综述或研究设计中,不仅要概述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内容,还要阐释理论如何能够有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,即其适用性为何。例如,在《高职院校院系治理现代化何以实现——基于堕距理论的分析》(《高教探索》,2024年第4期)一文中,作者便在文献综述环节先介绍了堕距理论的核心观点,接着单独阐述了“堕距理论应用于本研究的适切性”(图3)。最后,在论文其余各部分的具体论述中,需注重理论与研究内容的无缝对接,避免生硬套用理论或简单罗列数据,而应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意义,用理论透析实证发现或研究观点,将理论与研究融合互嵌,实现理论与实证结果的深度对话。仍以上述“高职院校院系治理现代化”的研究为例,该文